盡管中國央行努力通過各種工具保持市場流動性寬裕,但實體經濟增長受到的提振作用卻越來越差。分析師認為,從目前狀況來看,央行已經做了全部該做的,穩(wěn)增長更需要財政政策發(fā)力。
光大證券固收分析師張旭、王海波等人在一份報告中表示,從2013 年開始中國M2增速一直維持在10%-15%之間,與此同時經濟狀況卻處于持續(xù)冷卻的進程中,GDP增速從2013年的7.8%下降到目前6.7%。
也就是說,現在想獲得相同的經濟增長需要花費更多的錢來完成。
報告稱,M2增長與GDP 增長的背離,既有可能被物價水平的變化所解釋,又有可能是貨幣流動速率降低所導致。顯然,當前物價水平相對穩(wěn)定,因此M2/GDP快速增長的根源在于有效的貨幣流通速率下滑。

而形成上述問題的原因,首先在于企業(yè)已陷入流動性陷阱。報告稱,由于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的回落以及不確定性的增加,部分企業(yè)、特別是優(yōu)質企業(yè)在獲得增量資金后更傾向于持幣觀望。因此,這部分資金僅會造成M1的表觀高速增長,而無法形成有效投資。
這正如央行調統(tǒng)司司長盛松成本月中的描述:貨幣供給再增加,也會被貨幣需求所吸收,投資也很難再增加,這可以叫做“企業(yè)的流動性陷阱”,中國現在就陷入了這種流動性陷阱。
光大報告還指出,部分企業(yè)還會通過購買理財產品等形式將資金返還金融市場,因此形成了央行提供的流動性最終回流的資金閉環(huán),無法形成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投資。

除此之外,報告稱盡管央行通過多種貨幣工具引導利率降低,以支持實體經濟增長,但是由于企業(yè)部門的帶息債務余額處于較高的水平,因此大量資金被用于企業(yè)的還本付息,并未轉化為投資。
報告稱,更為嚴重的是,利息負擔上升最快的正是缺少信貸資金支持的兩高一剩行業(yè)。
也就是說,優(yōu)質企業(yè)陷入流動性陷阱,投資意愿較低;劣質企業(yè)受到利息消耗的困擾,投資能力較差。

報告認為,流動性陷阱令貨幣政策的效用很難得到良好發(fā)揮,傳統(tǒng)貨幣政策工具又較難解決利息消耗問題。因此,在M2對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降低的大環(huán)境下,政策調控的重心需進一步向財政政策傾斜。
事實上,貨幣政策主要依靠數量型和價格型工具間接地調整總需求,期間需要經過多道環(huán)節(jié)的傳導才能形成最終的作用。相比貨幣政策,財政政策具有一定的強制性,可以通過政府財政收支直接作用于總需求。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,與貨幣政策相比,財政政策的錢更“值錢”。
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,盛松成在月中首發(fā)于《央行觀察》的文章中也表示,貨幣政策有效而有限,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相配合。他稱:
不僅要降低利率,還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,通過降稅降低企業(yè)成本,提高企業(yè)生產積極性,擴大社會需求。比較而言,由于企業(yè)稅費負擔高于利息負擔,降稅效果好于降息。
而且目前我國政府部門杠桿率整體低于發(fā)達國家水平,可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。